环保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资讯

如何实现蓝天白云常在?

更新时间:2020-09-17 11:34    浏览:    来源:     【字体:    

近日,北京等多地秋高气爽,蓝天白云令人心醉。今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是否会再次侵扰,如何实现蓝天白云常在?

11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以及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对此进行了回应。

四方面原因导致重污染天气

赵英民介绍,2017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居民健康防护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坚。经过三年的努力,2900多名科技工作者团结奋战,攻关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技突破和研究成果。

他表示,攻关项目从四个方面,全面阐明了区域秋冬季重污染的成因。

“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赵英民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区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方式,导致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至5倍。另外,由于取暖原因,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平时额外增加大约30%。

“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PM2.5二次组分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他说,大气氧化性一方面推动气态污染物转成PM2.5,一方面也会在夏天推动臭氧形成。因此,控制大气氧化性,是下一步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交叉点和关键点。

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他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环境容量较小。环境容量还呈现季度和月度差异,秋冬季比春夏季环境容量平均小30%左右。

此外,区域传输对各城市PM2.5的贡献率影响显著,重污染期间进一步增加到35%至50%。

赵英民指出,要继续针对人为排放进行治理,大幅减少污染物,使得即便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也不会再发生重污染天气。

彻底消除重污染需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深入,空气质量改善,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但柴发合指出,当前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特别是不利的气象条件没有“脱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秋冬季一旦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还会发生重污染过程。

他表示,要彻底消除重污染,实现蓝天白云常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需要在2016年的基础上削减40%至75%,且各种污染物的削减量不一样,各城市的削减量也有差别。

柴发合说,要继续以控制秋冬季PM2.5污染为核心做好防治工作,同时开展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促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从整个区域来说,要以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减排为重点,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同时,要加强传输通道城市污染管控,适当扩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范围,强化联防联控机制。以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重点,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在重污染天气来临时,要以差异化、精细化的管控为导向,着力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精准度。

确保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近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明显,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农村散煤治理等各项环境治理重点任务进展顺利,同时通过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等方式,重污染天气应对更加精准。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

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和蓝天保卫战的重点任务,坚持以减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污染天气为核心,持续推进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抓好已经出台的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巩固已取得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不搞层层加码,落实部门、地方责任,确保今年的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转自环保网

Baidu
sogou